陶火熄了, 陶成了器; 衣缝好了, 人映出了陶的温润轮廓 。这大概就是陶土给的礼物 —— 不用急着亮,不用忙着艳,像窑里的陶,烧够了时间, 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样子。
泥土在窑火中获得的第二次生命, 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炼金术 。 当指尖陷入湿润的陶 泥,当窑变釉色在1300℃中凝固成永恒,我们听见了大地与火焰的秘语 。CELLO SONATA S/S26以陶瓷艺术为经纬,将陶器从胚胎到釉变的完整生命历程,转化为服饰的语言哲学 —— 粗粝与光润的微妙平衡,相映成趣,正如陶艺本身,在呼吸间完成一次次安静的蜕变。
原始陶土在匠人手中苏醒时的呼吸韵律, 成为本系列廓形的精神内核 。CELLO SONATA S/S26从这团温软里漫出来灵感,本系列将名字定格为Argile et Soie —— 她会是未烬的陶火;新生的器皿;或是刚离了窑的泥坯,还带着余温的沉,不晃眼,却贴肤,指腹碾过未烧的泥,粗粝里裹着细润。

这一季,我们尤其迷恋陶土的 “泥性” ——那种柔软中藏着韧劲的质感。于是,面料被我们当作另一种陶泥,通过立体剪裁与褶皱处理,做出如手拉坯一般自然起伏的软雕塑形态。穿起来不会紧绷绷地架在身上,而是随着身体呼吸,有了一种自在的流动感。就像陶艺家捧着一团泥,不刻意控制,反而让它自然伸展、微微卷曲——我们在裙摆、袖口和衣襟处也保留了这种 “未完成” 的边线效果, 像是陶器出窑时那一点点自然的卷曲,生动,不完美,却格外真实。




这一季的细节中,我们还融入了定制的陶瓷扣饰,每一颗都带有天然随机的釉色,像是从不同窑中走来的小器皿,沉默地讲述火与土的故事。弧形曲线的设计贯穿始终,从领口到下摆,流畅的线条如陶工手下的轮盘轨迹,优雅且充满手作的温度。



釉,是陶的第二次诞生。它让陶土变得更坚硬、光泽,也更能盛放时间。这一季,我们也尝试在面料上做 “上釉” 的处理——真丝绡、玻璃纱、 网纱等半透明面料, 附着在带有特殊肌理的亚麻或色织面料上,让布料表面泛起一层微光,像是刚刚出窑的陶器,还带着温润的釉色。




陶瓷的本质是土与火的契约,正如服装是织物与身体的对话。其实不用把 “陶” 挂在嘴边说, 穿的时候就知道了。不用特意板着身子撑衣服,仅仅展示自然形态就行,像捧着陶坯不用怕摔 —— 它本就来自大地,怎么待着都自在。陶火熄了之后, 陶成了能盛水的器;衣缝好之后,人成了带着陶土温气的影子。这大概就是陶土给的实在好处,正如陶艺家Bernard Leach所言: “完美存在于不完美的自觉接受中。 ”


本系列是对陶瓷艺术的一次深度时尚转译,不是简单的图案借用或色彩模仿,而是将制陶过程中的哲学思考转化为服装设计的本质。那些染织晨曦的陶土色调、烙印火焰纹路的肌理、如釉光流动的面料,最终都成为书写在身体上的移动陶瓷史诗——正如批评家Edmund de Waal所言: “我们用双手塑造材料的同时,材料也在塑造我们的灵魂。 ” 当指尖掠过裙装上模仿陶器接坯纹路的绗缝线,当身体在模仿陶瓮曲线的外套中移动,我们完成的不仅是一场时尚叙事,更是对文明记忆的穿戴实践。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系列,更是一首关于陶土与柔帛的叙事诗,讲述着人类如何通过双手将大地转化为美学的永恒故事。



在陶轮旋转的韵律中,在窑火亲吻泥土的瞬间,有一种美正在诞生。这不是关于陶瓷的直白叙述,而是一场色彩与材质的诗意对话,一次将大地色彩穿上身的尝试。暖色调如初生陶土般柔和,香槟色似釉面闪烁的微光, 陶土色带着大地的温度,大地色系如同未经雕琢的天然矿土, 间或点缀的蓝与紫,则是窑变中意外的惊喜。



CELLO SONATA S/S26不求第一眼的惊艳,它更相信那种经得起时间细看的美 。就像一件好陶器,初看平淡,越看越有味,越用越贴心。色彩会随着时间愈发柔和,面料也会因穿着变得更加贴合身体,就像陶器在日常使用中,慢慢养出温润的包浆。



最后,这一切都回到一个简单的愿望:让衣服成为身体的自然延伸,在行走间捕捉风的形状,在光影中折射出陶器般的细腻光泽。衣服不再只是织物,而是成了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让日常穿着也能拥有诗意。就像陶艺家指间专注地感知每一寸黏土的变化,我们也在每一块面料中寻找与自然对话的可能。当衣服被穿上身,它们就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像陶器终究要离开匠人的手,走进生活,成为某个时光的见证。



这不只是一个服装系列,更是一首写给色彩、材质、大地与人的视觉诗。在这里,每一 种颜色都轻轻说着自己的来历,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制衣时的专注与爱。所有这些悄悄融 合,成为一种不张扬却深刻的美——就像最好的陶器,简单里藏着深远,平凡中透着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