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行旅

[ 上海 ] 2024-04-22 编辑:aurora

《镜中行旅》海报.jpg

 2024年4月17日至5月18日,上海当代艺术馆携手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大学(VIU)举办“镜中行旅”主题展览,呼应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之“处处都是外人”主题精神。本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孙文倩(Miriam Sun)和意大利策展人朱莉安娜·贝纳西(Giuliana Benassi)倾情策展。参展艺术家为中国及意大利当代艺术新世代力量,他们是(以首字母为顺):付彤,加布里埃尓·西里(Gabriele Silli),郭飞,林辉华(H.H. Lim),金望,何塞·安赫利诺(Josè Angelino),马特奥·纳西尼(Matteo Nasini),奥利维耶罗·赖纳尔迪(Oliviero Rainaldi),邱岸雄,拉·迪·馬蒂諾(Rä di Martino),史成栋,杨泳梁。

DSCF6328.jpg                                                    

“镜中行旅”试图构建“行旅者城市——自我与外人之精神镜像”,明暗双线中完成动态叙事,通过中、意艺术家作品的非线性展陈形式和多元化的艺术语言的明线,推动行旅者在观展轨迹之中,被艺术唤醒,持续向城市提问,找寻镜中之自我的暗线。因此,观展的目的,不仅是行旅者找到对城市画谜的答案,更是行旅者向内自观的觉察线的勾勒,此刻城市仿佛成为一面镜子,人们在“对镜”与“遥望”之间,回到卡尔维诺的剧本里窥视着可汗与马可波罗对话,“关于乌托邦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看不見的城市 卡尔维诺》。

  重磅艺术作品,在本次展览中首发展出。本次上海当代艺术馆委任作品《DNA》系列,由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孙文倩担任总导演,由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可·列维特(Michael Levitt)与罗震、殷腾飞教授所带领的中国科学家团队担任指导专家,作曲家金望和视听艺术家郭飞参与艺术创作。该系列旨在探索人工智能(AI)作为独立角色的审美、思维和逻辑,以及与人类艺术家之间的对话、交集、冲突和混合。现场演出融合了金望的管风琴即兴创作和郭飞的AI与合成器即兴,通过电子音乐和管风琴即兴交织的声音,在确定与不确定当中探索新的可能,表达对过去和未来的敬意。与此同时与即兴创作产生对话的,是以DNA双螺旋结构为图像基础的《endlessREDDAL》现场A/V作品。作品聚焦由特定的18个基因和41个位点影响的亚洲到欧洲人眼睛瞳孔颜色的表型变化,通过转译人类DNA的4个碱基A/C/G/T为声音频率与节奏序列,展示了特定表型的变化序列,并结合动态视觉影像,探讨真实与虚幻、存在与意义的关系。这一无尽循环的艺术体验呈现出多维的、共生与镜像的双重关系,引发人们对基因演化哲学层面的思考。

DSCF6690.jpg

  同取“共生”意涵之作,有融合AI与投影技术的《流动的身体》大型沉浸式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家付彤,结合现代科技与原始艺术元素,探索了不变的躯壳与流动意识之间的对比与共存。作品运用荆棘、血液和蝴蝶等象征性元素,以及AI创造的动态影像,简洁而深刻地展现了生命与意识的流动性。其另一影像互动装置《当我想你的时候》里,借助放大100倍的7个3D打印眼泪装置和墙面投影泪展现人生不同阶段的眼泪,在五感调息体验中,找寻人与人共情的身体联结可能——处处都是外人,但我们必定存在着相似、相连的可能。

71713526383_.pic_hd.jpg 

  流动性和共情的概念也从何塞·安赫利诺(Josè Angelino)的光作品中浮现出来。由氩气和氖气制成,它们是复制了北极光的物理和美学动态的雕塑状玻璃环境。通过电力的使用,艺术家使看不见的东西变得可见,“玩耍”材料的属性,常常引入干扰。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他的雕塑似乎捕捉到了物质的生命力瞬间、一处本质。同样的话也适用于作品《蚊子们》:一系列玻璃烧瓶里,磁铁像被捕捉的苍蝇一样旋转:它们响应舒曼共振的频率,也就是地球拥有的7.83赫兹的特征脉动。通过这种方式,安赫利诺使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连接着地球上所有地方。

891713528288_.pic.jpg 

  中外视角,在本次展览交汇。中国多媒体艺术家杨泳梁的作品《仿古山水-临流独坐图》是一系列从中国宋代风景画大师郭熙、范宽和李唐等身上汲取灵感,体现东亚艺术对自然的崇敬。经由重新诠释,作品通过纪实摄影的视角转化了城市景观,提供了一种迷人的后现代与人工仙境的对比。这种艺术融合探索了传统艺术遗产与不断变化的现代世界之间的关系。

 521713527658_.pic.jpg

  艺术家邱岸雄带来的最新动画作品《天咫修月》是其彩色水墨动画的首创,以青绿山水为基调,将唐朝笔记小说《酉阳杂俎》的故事融入,结合爱因斯坦“双生子佯谬”的相对论实验,构成了古今相遇的奇幻故事,在作品中,宇航员穿越虫洞到唐朝山中成为两个秀才所遇的来自月亮的白衣人,在自然的转换中,将志怪神话并置于现代的技术神话叙事,呈现开放的视角,敞开对世界的认知的另一个角度。

 651713527832_.pic.jpg

  艺术家史成栋的展出作品分为“时空对话”与“夏日焰火”的两个系列。在“时空对话”系列中,艺术家将中国园林的空间营造引入画中,用游园的方式与时间结合并与之对话,试图去寻找关于时间的答案,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在何种状态下可以达到一种平静的流动与相互间的和谐。而喷泉是“夏日焰火”的灵感来源,其如焰火一般在水面上绽放,与水面之下的安静世界形成镜像,水与火、动与静相互交融,形成一座由自然元素组合而成的能量场。

 DSC04585.jpg

  来自欧亚大陆的另一处,意大利雕塑家奥利维耶罗·赖纳尔迪(Oliviero Rainaldi)的作品《安抚灵魂》通过观者视角的变化与《DNA》系列进行了互相关联的对话,引发了对“外来者”概念的探索,并深入思考了身份认同的问题。他作品中展现的与超越性的关系:向上指向的手指不断地探讨旅程作为存在的隐喻。

 DSC04852.jpg

  在《代码》系列中,概念艺术家H. H. Lim通过对图像和语言之间模糊和不协调性的有趣操纵,创造了人类大脑的奥德赛。他的装置包括一组看起来仿佛从穿越时空的旅程中跃入展览空间的雕塑:它们是配备有把手的模糊集群,来自过去或未来的手提箱,残骸或未来设备。雕刻文字的运用是艺术家实践的典型特征。在这些雕塑中,内容是难以辨认的密码和数字,笼罩在神秘中,悬挂着旅程的坐标。

 1101713528791_.pic.jpg

  因此,这次展览通过多声音对话展开,常常呈现出对比鲜明或是镜像的意象。艺术家们自身,无论是中国的还是意大利的,都在镜子之中:每个人通过自己的意象,带来了穿越地点和视野、空间和时间维度的结果。

  当我们在思考之时,我们身在何处?这个问题似乎被马特奥·纳西尼(Matteo Nasini)的作品所回答了。艺术家在Cittadellarte基金会创作的大型挂毯《黄金时代》,使用天然染色的羊毛制成,使观众沉浸于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景观中,几乎身处意大利作家伊塔罗·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同名书中描述的那些无形的城市之一。这幅作品的标题带着微妙的讽刺,唤起一个意料之中的融合色彩的黄金时代:就像世界各地的拼贴画一样。

 DSCF6834.jpg

  源自梦幻般的意象并与海洋相连,加布里埃尔·西里(Gabriele Silli)的场域特定艺术通过使用以非正统方式处理的有机和无机材料,唤起了深渊般的景观,一根大尖锚引发与海洋在航行及其历史中的角色相关的叙事。这件作品似乎来自一本航海日志的一页,是一种夜间行路的视觉,而非目的地。它还与威尼斯和圣塞尔沃罗岛进行对话,发问着围绕环礁湖的水域,以及其中倒映着天空的水,也由此对在这种流动性中改变自我的旅行者提出问题。

 791713528136_.pic.jpg

  这些当代艺术作品犹如“共生网络”般被“介入”于原有建筑空间,带着一点侵入,却并不违和,一切都在表达:从异化到融合,从可见到无形,从有形到转瞬即逝,反之亦然。艺术是一面镜子,吸引观者在镜中行旅,映照城市,更内观自身,洞悉“外人”,同时与自我产生连接。

  2024年是对于中国与意大利的特别年份,既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也是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上海当代艺术馆希望通过“镜中行旅”主题展览,不仅呼应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处处都是外人”的主题精神,更能引入中、意两国民众深入了解双方艺术文化及审美的新视角,促进彼此之间友谊与认知的进一步加深。此次威尼斯国际大学展览为“镜中行旅”巡回展览项目的首展,该项目将在不远的未来移师至美国纽约站。